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即“第二个结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高度深刻阐释“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内涵和实践要求;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深入阐释“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精髓要义,鲜明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多重逻辑,有助于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资料图】
从哲学逻辑看,“第二个结合”发生的前提在于相互融通契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概括,从根本上揭示了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规律,说明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在历史根源、阶级立场、理论样态等方面存在着“对立性”,但也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方面存在着“统一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同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正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从道路逻辑看,“第二个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个结合”充分彰显“中华五千年文明”这个中国特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根深蒂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第二个结合”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从理论逻辑看,“第二个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激活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注入丰富的养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我们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条件下,有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内在贯通、相互融通,“第二个结合”必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蓬勃生机和内生动力。
从制度逻辑看,“第二个结合”为坚持和发展中国制度指明了必由之路。“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第二个结合”指引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等,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贯注中华魂,展现出更为旺盛的生机活力。
从文化逻辑看,“第二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第二个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这个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文化形态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坚守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正是在“结合”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也正是在“结合”中,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从实践逻辑看,“第二个结合”增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战胜前进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跨越复兴途中的“娄山关”“腊子口”,需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需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我们要在“第二个结合”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从价值逻辑看,“第二个结合”融通共同价值观念。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才能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对“第二个结合”的具体阐述中明确指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从价值理念层面推进“第二个结合”,有助于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一步落地生根、进一步融入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结构,以实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目的。
从时代逻辑看,“第二个结合”为世界之问提供有益答案。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二个结合”既回答中国之问、也为世界之问提供有益答案。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新型国际关系,从全人类共同价值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胸怀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远大抱负,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着眼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从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文明传统中挖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有力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同时,“第二个结合”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了人类文明百花园,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文明就是现代文明”迷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许庆光,作者单位:新疆日报社)
来源:兵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