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环球百事通!哪些古诗题目有个 苏轼的诗的题目有哪些?

时间:2023-05-17 10:39:43    来源:抄写作文网


(相关资料图)

抄写作文网小编为大家提供哪些古诗题目有个 苏轼的诗的题目有哪些?来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15个古诗的题目

1、春夜喜雨3、《七步诗》4、《鸟鸣涧》5、《芙蓉楼送辛渐》6、《江畔独步寻花》7、《石灰吟》8、《竹石》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0、《已亥杂诗》11、《浣溪沙》12、《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关于古诗的题目有哪些

您好。古诗有种标准题目,那就是词牌。(其他的题目大多是根据当时写诗的情况写下来的,类似于日记的落款)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词,又称长短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现代人所谓的"诗""词"都是古时人们的歌曲,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乐曲名字的来历,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菩萨蛮》因此得名。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玄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卜算子》《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来自民间的曲调。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苏轼的诗的题目有哪些?

1.赤壁赋 [苏轼] 2.苏轼词选 [苏轼] 3.苏轼词选(48首) [苏轼]4.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苏轼] 5.春宵 [苏轼] 6.海棠 [苏轼]7.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8.和子由踏青 [苏轼] 9.花影 [苏轼]10.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11.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苏轼]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13.三月二十九日 [苏轼] 14.上元侍宴 [苏轼] 15.石苍舒醉墨堂 [苏轼]16.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苏轼] 17.题金山寺 [苏轼] 18.题西林壁 [苏轼]19.望海楼晚景 [苏轼] 20.雪后北台书壁 [苏轼] 21.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22.有美堂暴雨 [苏轼] 23.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苏轼] 24.赠刘景文 [苏轼]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予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苏轼] 26.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 [苏轼] 27.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28.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 29.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轼] 30.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苏轼]31.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32.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苏轼] 3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34.洞仙歌(冰肌玉骨) [苏轼] 35.洞仙歌(江南腊尽) [苏轼] 36.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苏轼]37.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苏轼] 38.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苏轼] 39.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苏轼]40.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 41.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苏轼] 42.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苏轼]43.浣溪沙(寓意) [苏轼] 44.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苏轼] 45.减字木兰花(春月) [苏轼]46.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苏轼] 47.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苏轼] 48.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苏轼]49.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50.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苏轼] 5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52.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53.满江红(江汉西来) [苏轼] 54.满江红(清颍东流) [苏轼]55.满庭芳(三十三年) [苏轼] 56.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苏轼] 57.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苏轼]58.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苏轼] 59.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苏轼] 60.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苏轼]61.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62.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63.沁园春(孤馆灯青) [苏轼]64.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苏轼] 65.阮郎归(初夏) [苏轼] 66.少年游(去年相送) [苏轼]67.哨遍(为米折腰) [苏轼] 68.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苏轼] 6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70.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苏轼] 71.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72.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苏轼]73.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74.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苏轼] 75.西江月(重九) [苏轼]76.行香子(携手江村) [苏轼] 77.行香子(一叶舟轻) [苏轼] 78.阳关曲(中秋作) [苏轼]79.永遇乐(长忆别时) [苏轼] 80.永遇乐(明月如霜) [苏轼] 81.渔家傲(一曲阳关情几许) [苏轼]82.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83.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 [苏轼] 84.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苏轼]85.醉落魄(轻云微月) [苏轼] 86.前赤壁赋 [苏轼] 87.石钟山记 [苏轼]88.前后赤壁赋 [苏轼] 89.苏轼词集 [苏轼] 90.苏轼诗选 [苏轼]

诗歌的题目有哪些?

诗歌的题目,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它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基本内容,确定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王昌龄《西宫春怨》说明诗的内容是宫女失宠后的哀怨,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说明诗的内容是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倾慕,李约的《观祈雨》说明诗的内容是观看祈雨的感慨。因此,通过对诗歌题目的揣摩玩味,便可感知诗人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的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等某种情感,或诗人对生命、生活、社会的某种见解,甚至是诗人所寄予的某种理想、抱负等。据此再结合诗歌的主体进行分析,就能准确的把握诗歌的主旨。凭借揣摩诗题这把钥匙,何愁打不开诗歌鉴赏这扇厚重的大门?下面笔者试着以几首部分省市的高三模拟考试试题和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为例进行解说。秋 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河南、河北等地)}诗题非常简洁,“秋”点明季节,“思”表明情感,一种思念之情。稍加揣摩,思什么,谁思谁,是闺中*对“觅封侯”的丈夫思念呢?还是身处故地对飘泊他乡的朋友的思念 ?抑或是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再推测,秋风萧瑟,黄叶飘地,北雁南飞,最易勾起思念情怀。至此,通过诗题已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主体部分第二句“欲作家书意万重”的“家书”一看,原来是客居洛阳之人因见秋之凋零摇落而触动了他的孤寂情怀,引发了他对故乡亲人的无限情思,欲归不得的惆怅只能使他写封家书来寄托绵长思念,千言万语千愁万绪竟却无从说起难以下笔。诗歌因行诗须要宕开了成书的具体过程和内容,选择了托行人带信临发前的一个细节――开封――着笔,在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内容的细致入微的心理基础上,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因“恐”而不假思索地“又开封”这一动作,非常真切地显示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如此细节的选择,化平淡为神奇,使得诗歌极具诗情和戏剧性,也难怪王安石评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江亭夜月送别王 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唐诗笺注》中称赞此诗末句的“寒”字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在这首诗中,能透露离情的字眼其实不止一个“寒”字,请举两例加以分析。(2004年青岛市高三教学统一质量检测题)从诗歌题目看,“江亭”点明地点,“夜月”点明时间,“送别”点明事件,突出主题。经此分析,这是一首离别诗,感情基调已可把握,迷蒙冷寂的氛围触手可摸。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受此影响,古代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黯然消魂”的情感,但是,“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刘熙载《艺概 ・ 诗概》)。因此,写诗一忌平实浅露,二忌缺乏含蓄深婉。要“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袁枚《随园诗话》),所以诗人王勃特别注重取景,作到上下句所写水*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这样就使取景与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情与景会的艺术效果。他寓情于景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巧妙地融入景色描绘之中,景中见情浑然天成.。首句写景,夜月之下寒烟笼罩,点出送别氛围.,凄清冷寂油然可知。“烟”之修饰一“乱”,貌看是写夜烟弥漫,实是诗人因送别而心情迷乱。次句写诗人送别之后仰望明月,已经月移南端.。着一“飞”字,正如*在《水调歌头 ・ 游泳》的“一桥飞架南北”的“飞”字暗示神速一样,在表明时间匆匆转瞬即逝的同时,暗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聚也匆匆,散也匆匆”的感受。友人走后的寂寞离亭,既是实写外在的环境,也是诗人内在的情怀。所以结句的“寒”字不仅是夜深雾重时寒气逼人时肌体所感,更是这离别之夜独有的惆怅失落的内心感受。到此,该题答案已清晰可见。征 人 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并无“怨”字,而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江苏)}诗歌标题直接点出了这是一首边塞诗,“征人”即征夫,戍边的士兵, “怨”点明怨情,象李白的《玉阶怨》一样,明明抒发一种怨情,却通篇无一“怨”字,正体现了唐诗的含蓄蕴藉。面对诗题,我们就要思考:征人为什么要怨?怨什么?诗人通过该诗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再结合边塞诗的发展一看,这类诗歌一方面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另一方面也在反对开边,象杜甫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反映战争对广大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经此分析,诗歌的主旨就已明确。既然是边塞诗,那么诗句里面就应该反映边塞的特征,或植被或气候或地域。具体这首诗歌来看,联想我们学过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相关知识,可推知“金河”“玉关”“青冢”“黑山”等都是边塞地名,由此推知该诗是边塞诗,反映了征人的戍边生活,该题第一问就迎刃而解。“岁岁”“朝朝”,从时间入手,两词叠用,年年如此天天如此,烦怨之感顿生。“ 金河”“玉关”着一“复”字勾联,说明东西奔波往来边城,首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马策”“刀环”用“又”字相连,表示跃马横刀操练不休,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长年累月单调乏味的戍边生活犹如慢慢长夜,给人不穷无尽之感,怨情自然透出。再看三四两句,诗人由时间过渡到空间落笔。“三春”之际,江南已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而边塞之地却是“春色未曾看”,到处一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目之所见,颇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意味。荒凉偏远,气候严寒,此三怨矣。再放眼四周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环境凄冷,景色单调,谓之四怨。整首诗歌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真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当然,揣摩诗歌题目的含义,的确能帮助我们更好读懂诗歌。但有些诗歌如宋代诗人石柔的《绝句》: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诗歌题目只表明了诗歌的类型,要读懂这类诗歌,还必须借助于作者、注释、以及题干上所隐含的有效信息,甚至写作的社会大背景和诗人自身经历的小背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揣摩出诗歌的主旨,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

标签:

标签: